(图/“红心向党,砥砺前行”党性实践团 文/付 瑶)
革命薪火,传承在青年。8月29日,湖南理工学院“红心向党,砥砺前行”实践团队由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团委书记姚世鹏老师带领14名物电学子奔赴井冈山革命圣地,与来自全国51所高校的六百余名师生共同踏上“重走革命路、传承红色魂”为主题的沉浸式红色之旅。
八角楼里悟真理,信仰之光领前行
“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清晨的阳光洒向茅坪村,学子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八角楼,缓步登上吱呀作响的木楼梯,毛泽东同志曾经工作和生活的简陋房间呈现眼前——靠窗的书桌上,那盏玻璃罩煤油灯静静伫立,磨损的毛笔、泛黄的书籍、朴素的木板床,无一不在诉说着那段艰苦而光辉的岁月。
正是在这盏微弱的灯光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同学们凝视墙上的军事地图,抚摸斑驳的桌椅,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真理的力量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

(毛泽东同志的木板床)

(毛泽东同志的书桌和著作等)
崎岖山路急行军,团结协作磨意志
正午时分,学子们在坝上开展“急行军”训练。这条全长3.2公里的山路,曾是当年红军运送物资、传递情报的重要通道。学子们背负行囊,在红旗的指引下列队前行。
山路崎岖不平,碎石遍布。刚开始大家还能保持整齐队形,随着路程推进,汗水逐渐浸透衣衫,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同志们加油!”领队老师的一声呼喊,让成员们精神为之一振。大家自发地唱起了《强军战歌》,歌声在山谷间回荡。在最难行的一段陡坡上,队员们前后相接,手拉着手向上攀登,重现了当年红军战士共克艰险的感人场景。

(学子们重走红军路)
老乡家做红军餐,军民鱼水情意长
急行军后,学子们走进当地老乡家中,亲自生火做饭,体验"自做红军餐"的革命传统。洗菜、切菜、烧火、做饭,大家分工协作,很快一桌简朴而美味的红军餐就准备好了。红米饭、南瓜汤、炒野菜,每一道菜都饱含着革命年代的味道。
饭后,老乡深情地讲述祖辈传下来的故事:“当年红军来到村里,总是帮我们挑水、砍柴、干农活,临走时还要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老百姓都把他们当自家人。”这些朴实的话语,让成员们深刻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军民鱼水情”。

(学子们做红军餐)

(学子们采访老乡)
黄洋界上忆烽火,坚守信念铸辉煌
下午,学子们登上海拔1343米的黄洋界。这里地势险要,云雾缭绕,宛如天然屏障。站在哨口遗址上,学子们远眺连绵群山,感受着“一览众山小”的壮阔。
讲解老师指着保存完好的战壕工事,详细讲述了1928年黄洋界保卫战的经过:“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凭借天险和群众支援,击退了敌军四个团的进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在黄洋界纪念碑前,成员们静默肃立,向革命先辈致敬,感受着“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豪迈与壮烈。

(物电学子在黄洋界纪念碑合影)
薪火相传守初心,砥砺奋进新征程
夕阳西下,漫天的晚霞将井冈群峰染成金色。学子们站在黄洋界顶峰,回顾这一天的旅程,感慨万千。八角楼的灯光虽然微弱,却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急行军的脚步虽然沉重,却踏出了新时代青年的坚定信念;红军餐的食材虽然简单,却饱含着军民一家的深情厚谊;黄洋界的炮声虽然远去,却永远回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学子们在黄洋界哨口合影)
“红心向党,砥砺前行”——这不仅仅是一个队名,更是湖理学子许下的青春誓言。今日井冈山,青山依旧,红旗招展。湖理学子必将让井冈山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